百科详情

反向判定

反向判定是指在比赛中,当裁判员判断进攻方犯规时,会暂停比赛并给防守方判罚任意球。这种判定通常发生在进攻方采取不当行为,导致裁判认为其对防守方造成了不正当的干扰或侵犯。

常见的反向判定情境:

进攻方犯规:

当进攻方球员做出犯规行为,如推搡、防守球员抢球时用不正当手段(如拉拽或用肘部撞击防守球员)时,裁判员会判定进攻方犯规,并为防守方判罚任意球。

阻挡防守球员:

在进攻过程中,进攻球员如果阻挡了防守球员的行动路线,或在争顶头球时采取过于激烈的行为,例如用手臂故意挡住防守球员的运动路径,裁判会判定为进攻方犯规。

犯规中的无球犯规:

进攻球员即使没有持球,也可能通过无球犯规(例如拉拽、推搡)妨碍防守方正常防守,裁判会判给防守方任意球。

进攻方带球过于冒险:

例如进攻球员在争抢球权时,脚下球控制不稳,进而踩踏或撞击到防守球员,裁判也可能判给防守方任意球。

裁判员的判罚:

反向任意球:

当裁判判定进攻方犯规时,防守方将获得一个任意球作为对犯规行为的惩罚。该判罚通常会直接影响到进攻方的进攻机会,防守方有机会通过任意球发起反击。

黄牌或红牌:

如果进攻方犯规较为严重或带有恶意,裁判员可以向犯规球员出示黄牌或红牌。这种情况下,除非犯规发生在禁区内,否则不会判给点球,而是给防守方任意球。

总结:

反向判定的目的是保护防守方的合法权益,确保比赛的公正性。当进攻方采取不正当手段时,裁判员通过判罚反向任意球来纠正犯规行为,从而避免进攻方获得不应有的优势。


大家都在看